發(fā)布日期:2018-11-08
據《日刊工業(yè)新聞》報道,沖繩科學技術大學院大學的杉田征彥研究員等破解了埃博拉病毒基因組中核糖核酸(RNA)與核蛋白相互結合所形成的復合體的詳細結構。該成果2018年10月18日發(fā)表于英國科學雜志《Nature》網絡版。這為下一步開發(fā)針對埃博拉出血熱的相關治療藥物帶來了希望。
研究人員將埃博拉病毒的核蛋白在人類培養(yǎng)細胞中進行表達,并且以人工方法合成了RNA與核蛋白的復合體,然后采用分辨率為3.6埃(100億分之1米)的低溫電子顯微鏡在原子水平對其結構進行分析。分析結果表明,具有6個分子的RNA核苷酸在與1個分子的核蛋白結合的同時,還通過靜電作用與核蛋白的特定氨基酸結合在一起。另外,課題組還弄清了位于形成螺旋結構的蛋白質之間交界處的氨基酸帶有電荷,他們相互之間通過靜電結合保持著緊湊的螺旋結構。
埃博拉病毒會引起嚴重的全身性疾病“埃博拉出血熱”,致死率達90%,其流行范圍主要集中在西非地區(qū),截止到2016年已導致超過1萬人死亡。然而,迄今為止,一直沒有預防和治療的有效方法。目前,在非洲以外的地區(qū)也出現了發(fā)病案例,埃博拉已經成為全球性的重要問題。
來源:科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