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日期:2018-04-16
自噬是細胞用來維持體內(nèi)平衡的重要系統(tǒng)。通俗地說就是“自我吞噬”,當細胞受到脅迫時,自噬過程分解在細胞內(nèi)積聚的有毒物質(zhì)。例如,它幫助清除無法正確折疊的蛋白,否則它們會形成有害的聚集體。 實際上,自噬是一種細胞清理。
東京醫(yī)科齒科大學的研究人員近日在《Autophagy》上發(fā)表了一項研究。他們利用一種新的實驗方法來幫助了解自噬的詳細過程。這一次,他們的關注點是泛素,自噬過程中一種重要的信號分子。
泛素是一種小分子蛋白質(zhì),大小為76個氨基酸殘基。它與細胞內(nèi)的其他蛋白質(zhì)相連,就像上面提到的錯誤折疊一樣,使這些蛋白質(zhì)被降解。泛素以重復單元的形式添加,形成自噬系統(tǒng)可識別的泛素“尾巴”。
這個逐步發(fā)生的過程被稱為泛素化(ubiquitination),它對于細胞決定去除哪些蛋白至關重要。盡管泛素尾巴可以在這些蛋白上形成許多復雜的結構,但只有一部分已經(jīng)被詳細研究。
這篇文章的第一作者Yoichi Nibe解釋說:“當泛素在目標蛋白上形成多聚泛素鏈時,實際上有八種不同的殘基可以使用。我們知道,用于連接的特定殘基可以確定蛋白質(zhì)在自噬過程中將會遵循哪種降解途徑,但是到目前為止只鑒定出兩種殘基。其他六種殘基的功能仍是未知的領域。我們需要一種系統(tǒng)來幫助我們分析任一種泛素殘基。”
為了實現(xiàn)這一目標,研究團隊設計出一個系統(tǒng),可同時表達兩種遺傳改造的泛素分子。 這個系統(tǒng)的亮點是,每個泛素分子都與Kusabira Green熒光蛋白的一半融合。 當Kusabira Green的兩部分彼此靠近時,發(fā)出綠光熒光。因此,最終結果是在兩個泛素分子彼此連接的地方發(fā)出亮光。
通訊作者Shigeru Oshima指出,這本身并不是一種新技術。“不同之處在于,此系統(tǒng)讓我們能夠在活細胞中實時觀察到泛素組裝。我們可以通過實驗誘導來嚴格控制泛素的表達,這特別適合研究泛素化等高度動態(tài)的過程。最重要的是,我們可以操縱單個泛素殘基,在細胞中形成特定的鏈。”
到目前為止,只有兩個殘基與自噬過程相關聯(lián),它們分別是賴氨酸48和賴氨酸63。通過這個新系統(tǒng),研究團隊發(fā)現(xiàn)了第三個殘基——賴氨酸33,它也在控制著這個細胞清理系統(tǒng)。研究人員希望他們的成像技術能夠帶來更多的成果?! ?/p>
來源:生物通